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文艺百家丨廖衍强:把握住每一个关键瞬间

广州市文联 南国文艺 2023-04-10



摄影艺术历经一个半世纪,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立的艺术门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生发出丰富多元的内涵。

 


著名摄影家、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奠基人之一、广州市摄影家协会创会主席廖衍强,用自己精彩的人生忠实地记录了时代,拍摄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广东的工作场景、有广州这块土地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印记,也有他对摄影、生活的态度和观念。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背景、有故事、有启迪。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他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挥洒摄海,勇往直前。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书,厚重深沉,引人发思……



一双明亮的眼睛

廖衍强出生于1931年12月15日,彼时清冽的北风已渐渐吹到了岭南地区。儿时的廖衍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父亲是一名会计,自幼孤苦,靠祖母种田肩挑苦力养大,后来从广东梅县到省城广州闯荡,当过文员、粮食部门的会计,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敏勤劳在广州扎下了根。廖衍强在广州上学,长大了在这里上班,退休时仍一直生活在此地,人生的喜怒哀乐都与广州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初见廖衍强的人,难忘的必是他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是摄影记者特有的,看人看事精准,超越了岁月年龄。 



廖衍强最初接触摄影是在应元宫旁的广州市第二中学上学的时候。1949年初,越秀山治安环境差,学校的体育老师找了廖衍强等几个男生住校保卫校园,有同学从家里拿了一台德国折叠式相机回校园拍摄照片,甚至在晚间自学冲洗“菲林”(底片)自娱自乐。


高中毕业后,廖衍强和十几个同学一起被学校补送去南京参加中央电影局放映训练班,学习4个月后,回到广州成立市文教局电教队,工作内容就是在广州周边“乡下”放电影,1951年也曾参加中央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到江西瑞金为老区人民放映电影。



所谓“乡下”就是现在白云区的三元里和竹料。放映电影多了,廖衍强发现,群众更渴望看到广州市内的新闻大事。于是电教队成立了摄影幻灯组,由廖衍强任组长,拍摄广州市内的建设场景和城市风貌,也包括清匪反霸、五反运动、公私合营等社会新闻,并制成幻灯片,在放映电影前播放,这或许是广州最早的“扫街新闻片”



1953年,由广州市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展览会举办,廖衍强被借调到宣传组,第一次投入到大型展会的拍摄工作中。彼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青年廖衍强凭着满腔热情积极投身到时代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广阔天地任我闯

经过一段时间的摄影实践,廖衍强在圈内小有名气。1952年创刊的广州日报正在起步阶段,亟需摄影人才。1953年,广州日报向廖衍强抛出了橄榄枝,22岁的他正式成为了媒体人。 



做一名专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毕竟与电影放映、幻灯片制作和日常跑街等工作不同。幸运的是,在新工作中,廖衍强遇到了他的新闻摄影启蒙老师——陆雨。陆雨时任广州日报社文艺组副组长,比廖衍强年长10多岁,对他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刚到报社的廖衍强对工作流程并不熟悉,对摄影也仅限于之前自学的知识,陆雨对他循循善诱,耐心地教导他拍摄时要“胆大心细、求稳求变”,让他逐渐适应工作的节奏。


惊讶,1954年


1954年,苏联红旗歌舞团在广州演出,廖衍强拍摄到舞蹈演员跳到半空中的经典画面。据廖衍强回忆,当时广州市有很多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因此他常常需要到文艺演出会场拍摄。拍摄到这一名为《惊讶》的作品,是摄影家对现场细致观察的结果,廖衍强认为:“摄影最难得的是瞬间,要抓住这个瞬间,就必须思考事物变化的过程。”


从画面可以看到,舞台前方是一群跳舞的姑娘,正张大嘴巴惊讶地看着跳到半空的演员,上下相互呼应呈现出画面的动感。拍摄前,廖衍强观察到,隐藏在姑娘身后还有两双手,正是这两双手用力将演员向上推,才能呈现出演员高悬半空的“特异”场景。廖衍强看清这前因后果,便抓住机会,使用单次镁闪光灯泡在最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留下了这一难得的瞬间。


广州日报于1955年1月起停刊,合并于南方日报。1956年6月,经上级党委同意,广州市委决定广州日报复刊。


年轻时的廖衍强


在南方日报工作的这20个月,是廖衍强最喜欢的人生阶段,他认为这是自己“独立摄影提高阶段”,成长得很快。南方日报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在报纸一版右上角设有照片栏目“伟大祖国的南方”,摄影记者常有下乡跑基层的任务,廖衍强借此机遇,跑遍了广东各地,可谓“广阔天地任我闯”。


廖衍强回忆:“那时每次出行,都要背个大背包,装上摄影器材、底片冲洗药粉、蚊帐、衣服、手电筒。条件虽然艰苦,但即使再艰苦都要努力去拼搏、去尝试。那段经历教会我要独立完成、自觉做事,要自己考察自己。”在丰顺八乡山革命老区,他跟随着县委交通员爬了几十里的山路,只为拍摄到壮丽的老区面貌;为了拍摄佛山高明的水利建设,他由广州出发搭乘“花尾渡”,到达高明县时正是半夜2点,他抱着背包在码头静静等待,直到凌晨6点天亮时才遇到村民了解县委联络地。在下基层的时候,他也体会到了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这亦抚慰了四处奔波的记者的心,让他感动不已。也是在这一时期,廖衍强从助理记者提升为正式记者。



在从事新闻摄影的同时,廖衍强孜孜不倦地钻研摄影艺术。1957年5月,廖衍强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是全国最早的一批会员。1958年,廖衍强作为创会筹备委员参与创办了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即中国摄影学会广州分会,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建立后建立的最早省级分会之一)。时年27岁的廖衍强,常常把自己比作是摄影界的小字辈,在蔡俊三、赵慕忘、陆青山、苏湘等前辈的启发下,开启了艺术摄影之路。他在家里拍摄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眉鸟,在摄影器材奇缺的昔日,成了他向前辈交出的一份答卷。

 

留住光荣与伟大

在新中国的新闻摄影中,有一项特殊的使命:为领袖们拍照。这只有极少数政治可靠、技术过硬、心理素质强的人才能肩此重任。作为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廖衍强就是这个罕有队伍中的一员。自20世纪50年代,他用镜头聚焦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的瞬间之态,为共和国领袖们拍摄了弥足珍贵的照片,把领袖们的精神风貌留给了历史和未来。说起为领袖们拍照,廖衍强说:“新闻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每当拍摄的照片刊登出来,他会由衷地感到欣慰,感谢历史给了他这样的使命和机缘。



1958年1月24日下午,廖衍强接到《广州日报》总编辑曾艾荻的单独通知——当晚要参加一项重要的采访活动。“领导没说具体有什么人到场,只是交代我要刮光胡子,衣着整齐,认真检查摄影器材,不能出任何差错。那个年代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事前没有听到一点风声,不知道是哪位大人物会出现。”说起当年的经历,廖衍强的思维仍非常清晰,点点滴滴都记忆犹新。


到了现场,知道马上要拍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的新闻照,廖衍强深感光荣和责任重大。摄影最讲求角度构图,他赶紧观察好现场,确定好拍摄点后立即返回门前守候。不久,毛主席缓步进入会场,群众热烈鼓掌欢呼,廖衍强追随拍摄几张后,飞速跳上舞台,站在了原先选好的最佳位置。这时,毛主席走到了乐池前,登上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半米多高的小木台,转身面向群众,微笑挥手致意。霎那间,整个会场再次欢呼沸腾起来。站在毛主席身边不远处的廖衍强,按捺内心的激动,取景、对好焦点,唰唰按动快门,成功拍摄到瞬间而逝的最佳映像。


毛泽东在中山纪念堂接见各界群众,1958年。图片收录于《情暖珠江: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在广州》


当时正是1月份,为南国的寒冷时分,观众们的御寒衣服大都是深颜色的,场内一片黑黑的色调与一张张笑脸相映衬,显得格外融和,而毛主席当晚穿的是灰色大衣,整个场景色调对比强烈,生意盎然。廖衍强侧面取景,使毛主席站在全景高处,成为整个画面的重点,同时又不忽略热爱领袖的群众,把领袖和人民的鱼水之情展现得恰到好处。这幅照片主次分明、亮点突出、层次感强,是廖衍强比较近距离成功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

 

摄影与使命的融合

拍摄周总理下飞机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1954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途经广州,飞机降落在天河机场(即如今的天河体育中心)。当时的天河机场非常简陋,不仅没有连接机舱出口的登机舷梯,连舷梯车也没有。


周恩来在广州天河机场,1954年。图片收录于《情暖珠江: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在广州》


廖衍强接到拍摄周总理的任务,立即身背器材赶往机场守候,一俟总理走出机舱,他就像战士拿起武器,飞快按动快门。从廖衍强抓拍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总理走下飞机的梯子只是单薄的钢管做成,都有点弯了,前面搀迎着他的工作人员一脸担心,后面的外国机组人员也小心护送着,而日理万机的共和国开国总理微笑着稳稳走下飞机,丝毫没有不快的神情。廖衍强说:“我那年23岁,还没坐过飞机,但看着总理走下飞机的梯子都觉得‘牙烟’(粤语:危险)。当时,现场没有高的立足点拍摄,我是把照相机高高举过头,才完成的。”这张照片不仅真实记录了人民总理的作风和人品,也体现了廖衍强优秀的新闻素养和过人的摄影技能。


“当年社会环境很‘左’,照片冲洗出来之后,我担心会被认为是揭露阴暗面,机场那么落后,给社会主义抹黑,一点儿也不敢把这照片漏出去,新闻报道选用了总理与省市领导一起的照片。直到2003年,我国思想解放已大为进步,我才在《廖衍强从事新闻摄影五十年摄影作品展》中,首次公开了这张照片。”廖衍强回忆说。当时,同行们与观众看了总理下飞机的现实场景,都一语双关地说:“太难得了,太难得!”


1957年4月7日,刘少奇在广州视察期间,廖衍强也参加了拍摄活动。刘少奇同志在广东迎宾馆观看文艺演出,当他听完六岁的钢琴小演员陈敏演奏后,十分赞赏,微笑着招手让小姑娘过来,高兴地搂着她坐在身前。刘少奇慈祥的面容,小童纯真的眼睛,都被廖衍强用镜头记录下来了。也是在摄影实践中,廖衍强领悟到:拍摄人物的照片不仅要表现他们的气度,还要通过实景拍摄展现他们的自然神态。


瞬间性、纪实性、艺术性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1979年10月,廖衍强作为广东摄影界代表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随后,省摄协重新恢复工作。



随着时局的变化,新闻工作也恢复了活力。廖衍强珍藏数十年的照片又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1980年5月的一个晚上,廖衍强看到新华社发来的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的电讯稿。他连夜回家把珍藏了23个春秋的底片冲放出来,并选出其中刘少奇同演职人员等合影的一张,配发新华社电讯稿,刊登在《广州日报》一版显要位置,成为独家图片和刘少奇在广州的珍贵史料。


小琴童陈敏的父亲看到报纸,辗转找到廖衍强要照片。廖衍强请他告知陈敏的状况,他想为陈敏拍一张近照,以作今昔对比。隔年春节,已经成为钢琴家的陈敏到香港演出,路过广州,廖衍强为陈敏和她的女儿拍了照片,新旧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关怀下一代成长的深远意蕴。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而不为人知的是,廖衍强与陈敏一直保持联系,2003年,他又在广州见到了陈敏,并为她拍摄了照片。自1957年到2003年,一场追踪了46年的新闻故事仍在继续……


左图:刘少奇与小琴童陈敏,1957年,图片收录于《情暖珠江: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在广州》;

右图:陈敏及其女儿,1981年


198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广东摄影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顶峰,摄影家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形成了注重“唯美、光线、构图”等特点。摄影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廖衍强作为最早一批广东摄影艺术夜校摄影班的培训老师,也为摄影土壤的培育做出了贡献。



1988年,广州市摄影家协会成立,选出了19名理事,并推选廖衍强为创会主席。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石少华为协会成立题字:“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为繁荣摄影艺术多作贡献。”协会成立之初没有办公地点,只得依托广州日报社。协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力地团结了广州各界的摄影人才。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广州日报》与港商合作经营风度艺术影楼,廖衍强退休之后,受聘为影楼的执行董事,走向人生中的另一个全新领域。廖衍强认为:“摄影,包括新闻摄影、广告摄影都要具备感染力,作品讲求层次、质感,也要讲究瞬间性、纪实性、艺术性。”他在这一阶段的人像摄影作品《飘》便体现了这一点。画面中穿着婚纱的少女文静淡雅,头纱自上而下飘落,摄影家抓取头纱飘落的瞬间,灵动的画面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这幅作品长期在影楼的橱窗展示,成为许多老广的童年记忆。



永不放下手中的相机

作为广东摄影乃至中国摄影的先行者、倡导者、推动者,廖衍强对广东摄影界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弟子纷纷拿起照相机,摄录这个城市的光影。


廖衍强的弟弟廖衍猷出生于1935年,成长后追随哥哥的脚步,先后在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公园、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等单位任摄影师,也是广州市摄影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不同的是,他的摄影更偏重艺术性而非新闻性,因手工摄影暗房技术突出、长期摄影教学业绩突出获得“广东省摄影家协会60周年致敬奖”。


廖氏家人(由左至右:廖衍猷、廖衍强、廖葵、廖艺、廖宁、廖荆)


廖衍强之子廖葵、廖艺,廖衍猷之子廖宁、廖荆,均在摄影艺术有所建树。其中,廖艺继承父亲衣钵,从事媒体工作,现为广州日报体育摄影记者;廖宁则更为人们熟知,现为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一直活跃在广东摄影界。在廖衍强看来,广州摄影很早就普及发展,基础好,与港澳等地的摄影界往来频繁。市摄协成立后,经常举办各类摄影比赛、讲座、展览等活动,服务了一大批作者,提高了广大会员的摄影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市摄协坚持“为人民造像、为时代写真”的工作导向,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志愿服务。



问及他对如今摄影工作的建议,他表示要时刻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廖衍强坦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而摄影就是历史的记录,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生活及思想变化,记录时代的进程,承担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责任。”


问及他现在是否还出门摄影,廖衍强说:“搞摄影是一项锻炼人身体和意志的活动,而且可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是健康长寿之道。”在2017年的“艺术人生三人行”展览现场,廖老说:“我们都要保重身体,永远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去记录我们的历史!”

 

敬请同步关注今日“南国文艺”第二条推文《廖宁:承父辈之技艺,展光影之魅力》


文丨玥杉

编辑丨Lumo



往期回顾

更多精彩


广州文艺百家(一)丨杨之光


广州文艺百家(二)丨潘  鹤


广州文艺百家(三)丨林  墉


广州文艺百家(四)丨苏  华


广州文艺百家(五)丨陈笑风


广州文艺百家(六)丨王贵忱


广州文艺百家(七)丨刘斯奋


广州文艺百家(八)丨郑秋枫


广州文艺百家(九)丨李定宁


广州文艺百家(十)丨梁世雄


广州文艺百家(十一)丨连  登


广州文艺百家(十二)丨唐大禧


广州文艺百家(十三)丨章以武


广州文艺百家(十四)丨陈金章


广州文艺百家(十五)丨陈初生


广州文艺百家(十六)丨黄俊英


广州文艺百家(十六)丨陈永锵


广州文艺百家(十七)丨张  良


广州文艺百家(十八)丨王静珠


广州文艺百家(十九)丨潘伟行


更多文艺活动资讯,敬请关注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